零拷贝
传统 NIO 的数据传输
内部工作流程如下
在此过程中,总共进行了 4 次拷贝,3 次用户态与内核态的切换。
- Java 本身并不具备 IO 读写能力,因此
read
方法调用后,要从 Java 程序的用户态切换至内核态,去调用操作系统 (Kernel) 的读能力,将数据读入内核缓冲区。这期间用户线程阻塞,操作系统使用 DMA 来实现文件读,期间也不会使用 CPU - 从内核态切换回用户态,将数据从内核缓冲区读入用户缓冲区(即
byte[] buffer
),这期间 CPU 会参与拷贝,无法利用 DMA - 调用
write
方法,这时将数据从用户数据区写入 socket 缓冲区,CPU 会参与拷贝 - 向网卡中写数据,这项能力 Java 不具备,因此又需要从用户态切换至内核态,调用操作系统的写功能,使用 DMA 将 socket 缓冲区的数据写入网卡,不会使用 CPU
NIO 优化
通过 DirectByteBuffer
ByteBuffer.allocate(10) -> HeapByteBuffer
使用的是 Java 内存ByteBuffer.allocateDirect(10) -> DirectByteBuffer
使用的是操作系统内存,但是 Java 也可以访问
Java 可以使用 DirectByteBuf 将堆外内存映射到 jvm 内存中来直接访问使用
- 这块内存不受 jvm 垃圾回收机制影响,因此内存地址固定,有助于 IO 读写
- Java 中的 DirectByteBuf 对象仅维护了此内存的虚引用,内存回收分两部
- DirectByteBuf 对象被垃圾回收,将虚引用加入引用队列
- 通过专门线程访问引用队列,根据虚引用释放堆外内存
- 减少了一次数据拷贝,用户态与内核态的切换次数没有减少
进一步优化
底层采用 Linux 2.1 后提供的 sendFile 方法,Java 中对应着两个 channel 调用 transferTo/transferFrom 方法进行拷贝
只发生了一次用户态与内核态的切换
- Java 调用 transferTo 方法后,要从 Java 程序的用户态切换至内核态,使用 DMA 将数据读入内和缓冲区,不会使用 CPU
- 数据从内核缓冲区传输到 socket 缓冲区,CPU 参与拷贝
- 最后使用 DMA 将 socket 缓冲区的数据写入网卡,不会使用 CPU
进一步优化(Linux 2.4)
- Java 调用 transferTo 方法后,要从 Java 程序的用户态切换至内核态,使用 DMA 将数据读入内核缓冲区,不会使用 CPU
- 只会将一些 offset 和 length 信息拷贝到 Socket 缓冲区,几乎无消耗
- 使用 DMA 将内核缓冲区的数据写入网卡,不会使用 CPU
整个过程仅发生一次模式切换,数据拷贝了 2 次。所谓的「零拷贝」,并不是真正的无拷贝,而是不会拷贝冲去数据到 jvm 内存中。
- 优点
- 更少的模式切换
- 不利用 CPU 计算,减少 CPU 缓存伪共享
- 零拷贝适合小文件传输(大文件会占用内核缓冲区较大的空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