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第 5 章 自底向上的语法分析 SLR(1)

5.4.3. SLR(1) 分析技术

LR(0) 不向前看下一个符号,不利用下一个符号的信息,增加了冲突的机会。

其表现为:在填写 rj\displaystyle{ r _{ j } } 类型动作时,在 ACTION 子表的状态 j\displaystyle{ j } 所在的行全填上 rj\displaystyle{ r _{ j } },这增加了冲突机会

设有 LR(0) 项目集 Ik={Aαbβ,Bγ,Cξ}I_k=\{A \to \alpha \bullet b \beta, B \to \gamma \bullet, C \to \xi \bullet\}。这个项目集存在“移进-归约”冲突和“归约-归约”冲突。

设下一个要读入的符号为 x\displaystyle{ x },假设此时允许使用 BγB \to \gamma 归约,那么归约后,符号 x\displaystyle{ x } 就紧跟在 B\displaystyle{ B } 之后,也就是 xFollow(B)x\in \text{Follow}(B)。SLR(1) 正是使用 Follow 集来提高分析能力的。

对于上述 Ik\displaystyle{ I _{ k } },若 Follow(B)Follow(C)=\text{Follow}(B) \cap \text{Follow}(C)=\varnothing,且终结符号 bFollow,bFollow(C)b\notin \text{Follow}, b\notin \text{Follow}(C),则上述冲突全部消失。此时,SLR(1) 采用的“移进-归约”方式:

  1. 如果下一个符号 x=b\displaystyle{ x = b },则使用 AαbβA \to \alpha \bullet b \beta 项目移进 b\displaystyle{ b }
  2. 如果下一个符号 xFollow(B)x \in \text{Follow}(B),则使用 BγB \to \gamma \bullet 项目进行归约
  3. 如果下一个符号 xFollow(C)x \in \text{Follow}(C),则使用 CξC \to \xi \bullet 项目进行归约
  4. 其他情况报错
SLR(1) 与 LR(0) 的区别

LR(0) 会将项目集 Ik={Bγ ⁣ ⁣ ⁣ ⁣p}I_k=\{B \to \gamma \bullet \bigcirc \!\!\!\! p\,\} 对应的分析报第 k\displaystyle{ k } 行全部填上 rp\displaystyle{ r _{ p } };而 SLR(1) 分析则会对其进行限制:只有当下一个符号(终结符)xFollow(B)x \in \text{Follow}(B) 时,才会在此单元格写上 rp\displaystyle{ r _{ p } }. 由此,SLR(1) 分析的动作填写更加精确,减少了冲突发生的机会。

定义 5.17 若文法 G 的 SLR(1) 分析表中没有多重定义项,则该文法是 SLR(1) 文法。

5.4.4. LR(1) 分析技术

LR(1) 是 LR 系列分析技术中功能最强的。SLR(1) 向前查看下一个符号,并利用 FOLLOW 集进行识别,但这样仍然不准确,仍会导致冲突。

存在问题

SLR 只是简单地考察下一个输入符号 b\displaystyle{ b } 是否属于归纳项目 AαA \to \alpha 相关联的 Follow(A)\text{Follow}(A),但 bFollow(A)b \in \text{Follow}(A) 只是归约 α\alpha 的一个必要条件,而非充分条件,即 b\displaystyle{ b } 在 Follow 集中不能确保一定能归约。

例如文法 G[S]G[S^\prime]

SSSL=RRLRiRL\begin{aligned} S^\prime & \to S\\ S & \to L = R \mid R \\ L &\to \ast R \mid i\\ R & \to L \end{aligned}

其前三个状态如下

I0={SS,SL=R,SR,Li,RL}I1={SS}I2={SL=R,RL}\begin{aligned} I_0 & = \{ S^{\prime} \to \bullet S, S \to \bullet L=R, S \to \bullet R, L\to \bullet i, R \to \bullet L \}\\ I_1 & = \{ S^\prime \to S \bullet \}\\ I_2 & = \{ S \to L \bullet = R, R \to L \bullet \} \end{aligned}

在项目集 I2\displaystyle{ I _{ 2 } } 中,由于 Follow(R)={=,#}\text{Follow}(R)=\{=, \#\},其中含有等号,在 SLR(1) 中存在“移进-归约冲突”。

但进一步分析归约项目 RLR \to L \bullet,若 L\displaystyle{ L } 归约为 R\displaystyle{ R },那么 R\displaystyle{ R } 后面不可能跟随着 =\displaystyle{ = } 符号,只有 R\ast R 中的 R\displaystyle{ R } 后面可以接着 =\displaystyle{ = } 符号。但 I2\displaystyle{ I _{ 2 } } 中的 R\displaystyle{ R } 前面是不存在 \ast 符号的。这一区别是 FOLLOW 集不能区分的。LR(1) 分析技术改造了 LR(0) 项目,对每个项目,精确指明面临哪些符号时才能归约

LR(1) 分析法的提出

对于产生式 AαA \to \alpha 的归约,在不同位置,A\displaystyle{ A } 会要求不同的后继符号。对于上面的文法,有下面的表格

XFollow(X)
S#
L=, #
R=, #

语法分析树有

在特定位置,AA 的后继符号集合是 Follow(A) 的一个子集,而 SLR 直接将 Follow 集作为判断的依据,扩大了限定的范围。

而对它进行修改,当有归约项目 RLR \to L \bullet 时,只有面临的输入符号为 # 时,才能执行 RLR \to L 的归约

定义 5.18 [Aαβ,x][A \to \alpha \bullet \beta, x] 称为 LR(1) 项目,终结符 x\displaystyle{ x } 称为该 LR(1) 项目的搜索符

其中,有 LR(0) 项目 AαβA \to \alpha \bullet \beta 和终结符号 x\displaystyle{ x },它明确指出,当 AαβA \to \alpha \bullet \beta 到达归约项目 AαβA \to \alpha \beta \bullet 时,只有面临下一个终结符是 x\displaystyle{ x } 时,才能进行归约

在形如 [Aαβ,a][A \to \alpha \bullet \beta, a]βε\beta \ne \varepsilon 时,搜索符 a\displaystyle{ a } 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形如 [Aα,a][A \to \alpha \bullet, a] 的项,只有在下一个输入符号为 a\displaystyle{ a }才可以按照这条产生式规则归约。

对于仅仅是搜索符不同的 LR(1) 项目,可以将他们合并,如 [Aαβ,a/b/c][A \to \alpha \bullet \beta, a/b/c]

现在问题的核心是:这些搜索符是如何计算的

首先,对于开始项目,有 [SS,#][S^\prime \to \bullet S, \#],于是我们需要从开始项目计算出其他的 LR(1) 项目中的搜索符。

定义 5.19 如果存在推导 SδAηδαβηS \overset{\ast}{\Rightarrow} \delta A \eta \Rightarrow \delta \alpha \beta \eta,其中:

  • ω=δα\omega = \delta \alpha
  • x\displaystyle{ x }η\eta 的一个符号或者 η=ε\eta=\varepsilon 时,x=#\displaystyle{ x = \# },则称 LR(1) 项目 [Aαβ,x][A \to \alpha \bullet \beta, x] 对活前缀 ω\omega 是有效的

LR(1) 分析中关于搜索符问题的描述:若 LR(1) 项目 [AαBβ,x][A \to \alpha \bullet B \beta, x] 对活前缀 ω=δα\omega=\delta \alpha 有效,对于任何规则 BξB \to \xi,要求其 LR(1) 项目 [Bξ,?][B \to \bullet \xi, ?] 对活前缀 ω=δα\omega=\delta \alpha 保持有效,那么项目中的搜索符是什么?

因为 LR(1) 项目 [AαBβ,x][A \to \alpha \bullet B \beta, x] 对活前缀 ω\omega 有效,则有 SδAηS \overset{\ast}{\Rightarrow} \delta A \eta,因为 x\displaystyle{ x }η\eta 的第一个符号,因而将 η\eta 写成 xρx \rho,即有 SδAηδAxρδαBβxρδαξβxρS \overset{\ast}{\Rightarrow} \delta A \eta \Rightarrow \delta A x \rho \Rightarrow \delta \alpha B \beta x \rho \Rightarrow \delta \alpha \xi \beta x \rho。这个推导说明

  • LR(1) 项目 [Bξ,?][B \to \bullet \xi, ?]ω\omega 保持有效
  • LR(1) 项目 [Bξ,?][B \to \bullet \xi, ?] 中搜索符 ”?” 代表的符号是 βxρ\beta x \rho 的第一个符号,即为 First(βxρ)\text{First}(\beta x \rho),而我们还知道,x\displaystyle{ x } 为终结符,由计算规则可得 First(βxρ)=First(βx)\text{First}(\beta x \rho) = \text{First}(\beta x)

因此,若有 LR(1) 项目 [AαBβ,x][A \to \alpha \bullet B \beta, x],则对任何规则 BξB \to \xi,可产生新的 LR(1) 项目 [Bξ,First(βx)][B \to \bullet \xi, \text{First}(\beta x)]。搜索符是由 LR(1) 项目 [AαBβ,x][A \to \alpha \bullet B \beta, x]B\displaystyle{ B } 之后的β\beta 与搜索符 x\displaystyle{ x } 连接之后的 First 集,其暗示搜索符可能不止一个

构造 LR(1) 项目集规范族同样依赖于 LR(1) 项目集闭包和 GO 状态变迁函数。LR(1) 项目集闭包的计算与 LR(0) 几乎相同。

设有 LR(1) 项目集 I\displaystyle{ I },计算 CLOSURE(I)\text{CLOSURE}(I) 的步骤如下

  1. I\displaystyle{ I } 中的任何项目全部加入 CLOSURE(I)\text{CLOSURE}(I)
  2. 若项目 [AαBβ,x]CLOSURE(I)[A \to \alpha \bullet B \beta, x] \in \text{CLOSURE}(I),则对任何规则 BξB \to \xi,将项目 [Bξ,First(βx)][B \to \bullet \xi, \text{First}(\beta x)] 加入到 CLOSURE(I)\text{CLOSURE}(I)
  3. 反复执行 2,直到 CLOSURE(I)\text{CLOSURE}(I) 不再加入新项目为止

定义 5.19 状态集 I\displaystyle{ I } 与符号 X\displaystyle{ X } 的状态变迁函数 GO(I,X)=CLOSURE(J)\text{GO}(I,X)=\text{CLOSURE}(J)。其中 J\displaystyle{ J }I\displaystyle{ I } 经过 X\displaystyle{ X } 的后继项目集,即 J={[AαXβ,a][AαXβ,a]I}J=\{ [A \to \alpha X \bullet \beta, a]\mid [A \to \alpha \bullet X \beta, a] \in I \}

利用 CLOSURE 和 GO,可以构造出 LR(1) 的项目集规范族

// state_set 是由 LR(1) 项目集闭包组成的集合
let state_set: Set = [...CLOSURE(["S' → S", '#'])];
let added: boolean = true;
while (added) {
added = false;
for (let [I, X] of state_set) {
let go = GO(I, X); // 后继项目集闭包
if (go.length !== 0 && !state_set.contains(go)) {
state_set.add(go);
added = true;
}
}
}

例 5.15 已知文法 G\displaystyle{ G },试给出 LR(1) 项目集规范族

SS(1)SL=R(2)SR(3)LR(4)Li(5)RL(6)\begin{aligned} S^\prime & \to S & (1) \\ S & \to L=R & (2) \\ S & \to R & (3) \\ L & \to \ast R & (4) \\ L &\to i & (5) \\ R & \to L & (6) \end{aligned}

此时再看状态集 I2\displaystyle{ I _{ 2 } },项目 [RL,#][R \to L \bullet, \#] 精确的指明了只有面临 # 时才能进行归约,若面临 =,则立即报错。这比 FOLLOW 集判断要精确的多。

如何构造 LR(1) 分析表

  1. 若移进项目 [Aαaβ,x]Ik[A \to \alpha \bullet a \beta, x] \in I_kGO(Ik,a)=Ij\text{GO}(I_k, a)=I_j,则令 ACTION[k][a]=sj\text{ACTION}[k][a]=s_j,即 IkashiftIjI_k \underset{\text{shift} }{\xrightarrow{a} } I_j
  2. 若归约项目 [Aβ,a]Ik[A \to \beta \bullet, a]\in I_k,规则 AβA \to \beta 编号为 p\displaystyle{ p },则令 ACTION[k][a]=rp\text{ACTION}[k][a]=r_p,即按照 AβA \to \beta 归约
  3. 若接收项目 [SS,#]Ik[S^\prime \to S, \#]\in I_k,则令 ACTION[k][#]=acc\text{ACTION}[k][\#]=acc,表示成功接收
  4. GO(Ik,A)=Ip\text{GO}(I_k, A)=I_p,其中 A\displaystyle{ A } 为非终结符,则令 GO[k][A]=p\text{GO}[k][A]=p,表示状态 k\displaystyle{ k } 下若识别出非终结符 A\displaystyle{ A },状态将变为 p\displaystyle{ p }
  5. 分析表中不能用以上规则的全部填写报错标记
构造例 5.15 中的 LR(1) 自动机和分析表

状态ACTIONGOTO
^^*i=#SLR
0s4s5123
1acc
2s6s5
3r2
4s4s587
5r4r4
6s11s12109
7r3r3
8r5r5
9r1
10r5
11s11s121013
12r4
13r3

5.4.5. LALR(1) 分析技术

LR(1) 分析技术的状态相较 LR(0) 多了很多,虽然分析能力提升很多,但状态数多,状态分析表过大,因此设计 LALR(1) 分析技术来减少一些相似的状态。

例如,对于上面的状态 8 和状态 10,它们的动作是不冲突的,即两个归约项目都是由 L\displaystyle{ L } 归约到 R\displaystyle{ R },这样我们将两个状态进行合并;同样,状态 4 和状态 11 也没有冲突,因此也可以合并;状态 5 和状态 12 合并;状态 7 和状态 13 合并。

LALR(1) 的基本思想:将 LR(1) 项目集规范族中的所有同心状态集合并,合并时,对应项目的搜索符也会合并。在合并同心项目时,原先各自接收的有向边,都改为由合并后的项目集接收;原先各自发出的有向边,都改为由合并后的项目集发出。

合并同心项目集时可能会产生“归约-归约”冲突,但不会发生“移进-归约”冲突,最多只是推迟错误的识别。

特点

  • 形式上与 LR(1) 相同
  • 大小上与 SLR(1)/LR(0) 相当
  • 分析能力介于 SLR(1) 与 LR(1) 之间

5.5. 二义性文法的应用

任何二义性文法都不是 LR 系列文法。某些类型的二义性文法在语言描述和实现上很有用(更简单、更自然)

例如算术表达式文法

EE+TTTTFFF(E)i\begin{aligned} E&\to E+T\mid T\\ T&\to T\ast F\mid F\\ F&\to (E)\mid i \end{aligned}

用二义性文法可以表达为

G[E]:EE+EEE(E)iG[E]: E \to E + E \mid E \ast E \mid (E) \mid i

然而,使用二义性文法来构造自动机和分析表,会发现存在冲突。但如果在这里我们引入算符优先级,就可以避免这种冲突了。采用相同的思路,也可对 if-else 进行类似的分析,对于有冲突的分支语句,采用最近匹配原则即可消解其冲突。

注意:应该保守地使用二义性文法,并且必须在严格控制之下使用,因为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语法分析器所识别的语言出现偏差。